
[诗词方阵]
词说:金陵十二钗
马昌凤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林黛玉》
谁道前盟木石痴。两行清泪落、枉相知。海棠社里菊花诗。湘妃竹、只影绝尘姿。
愁起葬花词。榻前焚旧稿、恨归迟。风牵藕线不成丝。灵根殒、魂入绝情司。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薛宝钗》
休说良缘命里安。女儿心气在、碧峰间。好风凭力上云端。凭谁道、高处不胜寒。
金玉误红颜。蘅芜遗旧恨、竹斑斑。子规声里送春残。冷香寂、何处觅青鸾。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贾元春》
孑立深宫秋复春。凤冠披锦绣、仰天恩。花开时节省家门。宠易逝、风雨暗黄昏。
离聚未由人。兴衰无定数、去何频。昙花一梦证前身。玉佩响、坠落逐红尘。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贾探春》
心自清明意自高。谁怜蕉下客、气偏豪。持家理物不辞劳。家奴悍、手起掌风飙。
何负女儿娇。秋深红叶落、百花凋。繁华随梦逐春潮。征帆远、乡国望遥迢。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史湘云》
心本纯良性本佳。须眉真不及、女儿家。中秋联句吐烟霞。与诸子、同赋海棠花。
谁与惜年华。醉眠青石板、玉钩斜。风情未解鬓如鸦。湘水逝、孤影渡天涯。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妙玉》
姑子终非槛外人。花丛飞彩蝶、费精神。无常世事转如轮。庵栊翠、风雨送芳春。
煮雪对茶樽。吟梅裁妙句、暂离尘。太虚渺渺辨仙根。寒香尽、傲骨共梅魂。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贾迎春》
艳似桃花品性良。奈何柔弱质、不经霜。香闺寂寂意茫茫。情怯怯、魂断丧心狼。
溪鸟不成双。心如莲子洁、自芬芳。紫菱洲里恨何长。繁华尽、一枕梦黄粱。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贾惜春》
秋月春花入眼空。诗题桃叶渡、水流东。三春好景逝无踪。篆烟袅、古寺沐禅风。
胭颊为谁浓。自消尘俗念、洗铅容。且听暮鼓与晨钟。暖香坞、人静一灯红。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王熙凤》
本是聪明绝世才。机关凭用尽、不应该。心高着意占芳台。丹凤眼、只向贵人开。
逞力似狼豺。天公倾大厦、莫支排。济贫扶困偶为哉。刘姥姥、今夜进园来。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贾巧姐》
命巧何须乞巧辰。命中多注定、莫忧贫。循环因果信乎真。母积德、儿得沐余芬。
灯下悟前身。一朝风雨至、入柴门。生逢末世度残春。兄舅狠、村妪是恩人。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李纨》
如蕙如兰妙净身。堪悲全妇道、做完人。虚名只是梦中真。良夜寂、卮酒共谁温。
雁过亦留痕。海棠诗社里、拂罗裙。蚕眉鸦鬓掌诗门。家何在、遥指稻香村。

《小重山?金陵十二钗之秦可卿》
梅骨兰风世绝伦。太虚仙境里、最情真。绮怀幽梦入侯门。朱紫地、满眼尽蛛尘。
空负月华新。画粱双燕子、不相亲。天香楼上逝芳魂。凄凉甚、宁不泪沾襟。
[小说方阵]
长篇小说《三家人》
(连载之六)
黎富领
第六章
潘达名的故事
潘老师叫潘达名,这一年,当他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已是阳春三月的时节。小路两边的田野里,麦苗绿油油的,深的已经快到膝盖,浅的也漫过脚勃了,看麦子的长势,如果老天慈悲,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潘老师无心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他的脑袋像一团乱麻,理不出头绪来,心里烦透了。因为20世纪50年代历史上的那场风云变幻,所谓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四大自由)等,怎么突然之间,许多人在一夜之间不明不白地就成了右派分子了?
潘老师一路胡思乱想,不得其解。
不知不觉已经走到了家门口,门锁着,潘老师一看,就知道母亲和妻子都在地里干活。他掏出钥匙,打开门,从缸里舀了一瓢水,洗了把脸。他一看缸里水不多了,去挑了三挑水,把水缸加满,剩余的半桶水放在水桶里,然后把门锁上,到地里找母亲和妻子去了。
潘老师走了几个巷道,跨过一条小水沟。说是跨过,是有点夸张了,说走过去再恰当不过。因为这条小水沟实在太小了,小得不能再小了。如果下小雨或者下中雨,小水沟还能承受,如果下大雨,雨水就要溢出沟外,下暴雨更不用说,沟里沟外的雨水一同流入水塘。
就这个小得不能再小的水沟,依然和大水沟一样。沟的两边全都长满了草,不管水沟里是否有水,沟两边的小草春天照样发芽,夏天照样茂盛,秋天照样枯黄,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有了青草,便有农户的羊在沟边吃草,偶尔也会看到几只鸡在叨草吃。水沟的草和池塘的草连成一片,远远看去,好像一个大漏勺。池塘的四周,长着一些大小不一,距离不等的柳树。柳树的树干有的直立着,有的斜向池塘,还有的树枝插到了水中。
潘老师走过小水沟,由于脚步太重,吓得正在吃草的小羊一仰头,当看到潘老师没有恶意时,又继续吃青草。

小羊旁边,卧着的一只小狗,吓得一下子窜出好远,回过头来直瞪着眼,龇着牙,对着潘老师叫个不停。
池塘有两个,在路的东西两侧。东边的叫东塘,西边叫西塘。池塘的水深蓝深蓝的,水面上已经露出一些小小的荷叶。在两个池塘里,成群的鸭子和鹅在水中游弋,不时还看到有一些鸭子,把头扎入水中,尾巴在水面上左右摇摆,两只鸭脚在水中蹬来蹬去。一群小鱼儿在池塘里游来游去,看到鸭子,立马沉到水底不见了。
柳树旁的几只鹅,在水中的柳树旁拍打着翅膀。青蛙躲到柳树根下,不停地叫着,这个叫过那个叫,好像唱歌似的,听了真让人心情愉悦。两只青蛙一上一下地浮在水面上,看样子是在做繁育下一代准备工作。
在东边池塘的北边,有一个庙,据说年代久远,连庙的遗址都看不出来了。庙虽然不存在了,但传说依然存在。
说是当年王莽撵刘秀,刘秀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藏在庙里的神像后面,因刘秀是天子之身,庙神就派蜘蛛神在庙门上结了一个大蜘蛛网,王莽到此一看,门上的蜘蛛网完好无缺,马上断定刘秀向前逃去了,于是就带着人马向前追去了。因此,刘秀逃过一劫,才得以日后推翻了王莽政权,当上了东汉的开国皇帝。由此庙被后人称之为藏王庙,此村也被称为藏王庙村。
潘老师看了两边的池塘,心不在焉地向前走去。他走过一块麦田地,又走过一块菜籽地,来到了母亲和妻子干活的地里。

农历二月之后,惊蛰已过,马上到了春分的季节,飘雪的季节已经成为过去。因为在春分诞生前五天的时候,下了一场雨,雨不是暴雨,甚至连中雨也称不上,当然要比毛毛细雨大了一些。雨下了一下午加一个晚上,到了第二天天快亮时,雨停了,但仍看不到星光。星光被云彩遮住,到了小晌午,太阳才慢慢地从云层中钻出,除了天边还有一丝残云之外,整个天空变得晴朗了许多。
太阳到了春分时节,已经有些温度,照在身上,身子感觉暖洋洋的。大部分人已经脱掉棉裤,甚至有的年轻人连棉袄也脱了,连融化了的土地,也有些软绵绵的感觉。人们开始在地里忙碌着,开始了种庄稼的前期准备工作。
黄土地上,露出地面的小草也茁壮成长起来了。这个时节,削草、车古轮草、胖姑娘草,还有些叫不上名字的小草,杂七杂八地长在地里。有的刚刚露头,有些长出绿叶。母亲和妻子在设地垄,挑地沟,顺便也把小草铲除掉,为种春红薯做前期准备工作。
母亲看到潘老师过来,把手中的铁锨递给他,然后迈着一双小脚往家里走去。
潘老师接过母亲递过来的铁锨,一声不响地干起活来。妻子看了潘老师一眼:“在学校遇到不顺心的事啦?还是我惹你生气了?”
潘老师听到妻子问话,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前阵子学校号召让每个教师提意见,有一次,一个老师让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字,学生没写出来,老师一怒之下,用教棍往学生头上敲了一下,学生回家告诉了家长。第二天家长找到学校反映情况,校长竟然对学生家长说,不好好学习,什么都不会,还管不得了,你要是心疼孩子,你回家教他好了,不要来学校了。结果学生家长和校长大吵大闹,弄得影响很不好。在这次运动中,我就提出来,老师教育太粗暴,学生学习不好,是我们当教师的责任,他不会,你打他,他就会了吗?校长沟通有问题,伤了学生家长的自尊心,这种工作作风应该改正。没想到现在批斗起我来,说我思想反动,极端仇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你说这怎能跟仇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真是扯鸡巴卵蛋。”
妻子听了丈夫的一番话,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只好劝丈夫:“人家的事咱管不了,别去管他,咱自己好好把学生教好就中了。”

由于潘老师心事重重,无心干活,就和妻子说:“算了,不干了,咱们回家去。”说着走到妻子跟前,拿过妻子的铁锨,与自己的铁锨一并扛到自己的肩上,他们一前一后地往家走去。
潘达名老师在师灵小学教三年级的语文,由于师灵街离藏王庙村只有几里路,半个多小时就到家了,所以,在平时,潘达名老师就隔三差五地回家去。
师灵街在春秋战国时,据说是一个叫柏国的国都,当时和另一个叫房国(现在的遂平县)的国家发生战争。当时,房国的国都用鹅来守城,当柏国的军队发起进攻时,守城的鹅就大叫起来,房国的军队就利用城墙的依托发起反击。柏国的军队,屡战屡败,士气大落,柏国的国君愁眉不展,想不出破敌的计策。
这时,一个讲学的学者刚好路过柏国,了解了情况之后,向柏国的国君献策:“你这次出征,将大军埋伏在房国国都的城外,每天夜里只派少数军士前去骚扰,待鹅叫起来的时候,让军士撤回,每天夜晚连续不断,等到第三天的五更发起总攻,必定大获全胜。”
柏国的国君依照学者的计策行事,果然奏效,攻破了房国的国都,灭了房国。回到柏国之后,国君把学者奉为上宾,并由衷地赞叹道:“老师,您的计谋真灵啊。”因此,师灵由此而得名,并流传至今。
柏国古城墙遗址,由南一直伸展到南李庄,由北连到北王庄,东到朱庄,西到岗王东,至今仍然还依稀可见哟。
为什么师灵的后面又加一个街字呢?这里还有另外一个说法。
街,就是内地赶集的地方。物资流通多,人员兴旺,商贾云集,生意兴隆的地方,自然高叫“街”。比如,当地的王寨街、权寨街等。物资流通少,赶集的人员不多的地方就叫“集”。比如当地的牛集、刘集等等。据说,人类始祖嫘母的出生地,就在离师灵街不远的董坑村。
如果你现在路过西平县城,就会看到一个大横幅,上面写着:“嫘母故里欢迎您”字样。当你离开西平县城时,又会看到另一个大横幅:“嫘母故里欢迎您下次再来”。真是广而告之的宣传牌,让你记住这个台词一样。

话说回来,在那个年代,一部好经,常常让一些歪嘴和尚给念歪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政治斗争不残酷化,扩大化也是不避免的。一批不应该划成右派分子的人给划成了右派,并且被判处有期徒刑发配到异地。
潘达名由于地主家庭出身,在反右运动的后期,也被打成右派分子,判处有期徒刑八年,被发配到新疆农垦总部第一分部胜利第八分场劳动改造。
(——未完待续)

[散文诗方阵]
想 你
(散文诗)
田雪阳
我做着梦中的船,不断地往前划。
每一天,都在盼望月光下的你,会不会突显你的眼。
一个星期,我最盼望的就是周末,我能出现你的视线。哪怕只是你旁边的桌子,不声不响。我都愿意把我的想念 浪费在麻木的书里。
我只想走进你的花园,只想做你近旁一颗向上的小树,把我的思念,化作一首又一首无名诗。
在无数个黄昏,无数个只有星星的夜晚,歌颂着。
最想念的,还是那一朵无名的花。
沉默
冰冷的墙,立在你我之间。一条河,淹没这袭来的风。
沉默,如金的嘴,残忍地厮杀一片又一片,闯进你的花园绿叶。沉默,如末日,等待坟墓,等待静静的夜,一点点消亡。

爱
爱,一把刀穿过心脏。火红的玫瑰,在巨石下傲然地挺立着。
爱,在田间的小路、陡峭的悬崖,甚至垃圾的堆放处。
每一块泥土、每一个脚印,都是爱的泪花。
落日下的白发,一双手的温度,一颗心的颤抖。
闪电、雷鸣……爱在血液里,你我骨肉相连。
[散文方阵]
吃鸡二三事
凌 财
两广吃鸡,天下第一。所谓两广,即广东与广西。
两广风俗习惯相近,对于鸡的吃法亦乎相近。江湖戏言:没有那只鸡能逃出老广。“老广”们鸡的吃法则较多,白切鸡、葱姜鸡、盐焗鸡、菠萝鸡……。对于地道的老广们来说,尤其是远走他乡久不得返者,每当闻到此菜名,亦嘴噎口水,乡愁之念倍感亲切。
出生于80年代的我,实属地道的广西农家仔。幼时虽未挨饿,然清苦时光至今未能忘记。家中兄弟姐妹们5人,我是家中老小,孩时总是像“跟屁虫”般总跟随长兄和长姐身后。
一次清明前后,母亲在集市上选购好土鸡苗之后,用自家的稻谷拌青菜作饲料喂养小鸡苗。这个时节饲养的鸡仔,大约要养到了十月国庆节前后的日子才能吃到鸡肉。每次要杀鸡吃时,自然是大哥的任务。有时,二哥也不甘落后,偶尔自告奋勇地表现一下手艺。然而,每次当二哥杀过的鸡,由于杀不到位,多半杀了之后,断喉放血不干净,一摆到地上,总会出现满村逃的闹剧,(杀鸡技术甚是差劲)。

至于乡下吃鸡的模式,也总是千篇一律:白切鸡的做法很简单,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白水煮开后,把处理好的整鸡,放到锅中小火煮上20分钟即可,保留最原始、最淳朴的鲜味。鸡经过白切后,第一要务,要祭拜天地神灵及祖宗,祈求神灵和先祖保佑全家老小平安幸福。等我长大后才明白,为何儿时总是千篇一律地把鸡做成白切。乡下人把最完整、最好的食物,敬献天地神灵、先祖,以示敬仰。
等祭祖完了之后,我自然有一种嘴馋得迫不及待叫嚷着要吃鸡肉的冲动。我总是心中怀疑,小时候的鸡为何总是那么小,长不大似的?对于七口之家来说,那么小根本就不够一家人吃啊。每次杀鸡作好之后,鸡肉自然是我们兄弟姐妹们吃,父亲和母亲多半嚼些鸡骨头,鸡肉甚少吃。母亲还说,鸡骨头特别香,父亲在旁亦随声附和:嗯,骨头真的很香。兄弟姐妹们不信,亦想嚼鸡骨头,父母说我们还小,骨头嚼不动,只有大人才能嚼,因此作罢。其实,那时候,我们根本就不明白,什么叫含辛茹苦地养孩子的苦衷啊!
后来生活逐渐富裕了,吃的鸡也越来越大,父母也不怎么嚼鸡骨头了。我好奇于鸡骨的味道,在某次吃白切鸡时,尝试着嚼鸡骨头,除了坚硬难噎,哪有什么味道啊!父母骗儿久矣!

自来新疆已10年了,新疆姑墨距家乡浔州五千公里之遥,中隔崇山峻岭。迫于生计,十年来归家甚少,对家乡就越发思念,只能寄托于家乡老广们的乡情之味道中。
在新疆,我尝试着做过很多次白切鸡。然而,总是与老广的味道相差甚远。后来,我终于明白:新疆的鸡永远做不出老广的味道,其意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啊!
专注起名30年,已为30000+宝宝和10000+企业店铺赋予美名,大师微信号:stc383,如需大师人工起名,可以加微信,备注:VIP,否则不加!即可享受VIP减免优惠服务!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baqiming.com/199.html